(资料图)
“同学们,这里展陈的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硖石灯彩。”
“这个作品是硖石灯彩“珠帘伞”,又称纸凉伞,这是硖石灯彩中比较特殊的品种,以六角形的柱体形式,呈现出敦实古朴的造型,并且以传统手工工艺精作而成。仔细看,画风唯美,针功细腻,色彩丰富,在灯光的映衬下,有着万眼罗灯的奇幻效果。而每一个立面的上下分别排列着三幅画面,每一幅画面就是一个故事桥段,最后以连环画的形式完整表现了“西厢记”经典故事。”
“大家再看这里,这里悬挂的是一对琴棋书画为主题的传统宫灯。而展厅中间摆放着的这艘古朴典雅的船又是什么呢?噢,这是古代的人们采摘莲藕所用的船,我们称之为采莲船……”
以上是5月27日中午,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寿斌杰老师在嘉兴市博物馆灯彩展区为来访的16位澳门创新中学师生作现场讲解的情景。
随后,寿老师又带领大家来到灯彩制作体验区。有师生提出“硖”字是什么含义和读音,寿老师便从“硖石”两字入手,为来访的师生讲述了硖石灯彩的悠久历史以及与硖石灯会的关联。他告诉同学们,硖石灯彩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硖石灯彩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自此硖石灯彩成为传统艺术中的精品。硖石灯彩工艺精细独特,蜚声海内外,20世纪90年代,灯文化已经成为海宁三大文化之一,2002年,海宁市以硖石灯彩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硖石灯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接着,澳门的师生们在寿老师及工作室成员倪国锋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师生们亲手将一盏漂亮的“花瓶灯”制作完成。当花瓶灯透过内置灯光透射出斑斓的色彩时,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澳门与嘉兴虽然相隔千里,但与我们同宗同源,同祖同心,我们的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澳门师生来到嘉兴,近距离欣赏了嘉禾大地上丰富的非遗资源,又通过亲手体验,更加深刻的领略了中华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自去年6月,寿斌杰名师网络工作室携手澳门教育资源中心成功举办了浙澳两地“同承共享中华文化”非遗传承教学专题研修活动”以来,两地师生交流互访活动频频。运用互联网,打破地域与时空阻隔,实现同心同愿、线上线下跨区域研修和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两地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传承教学的交流,架起了澳门与内地学校相互学习沟通的桥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